杭州钱塘区医药港模式: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的破局之道

工业园区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区域,其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为深入挖掘杭州在此领域的先进经验与做法,近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振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基金…

工业园区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区域,其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为深入挖掘杭州在此领域的先进经验与做法,近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振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基金“气候行动地方能力建设”项目组在杭州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走访了钱塘区医药港、临平区茧SPACE产业园等实践案例,围绕园区多能综合利用、数智化能碳管理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次活动由北京绿色伙伴咨询研究中心支持、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承办。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时任副院长俞自涛作为专家参与了杭州场调研活动。他认为,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杭州市钱塘区医药港围绕分布式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开展了综合能源系统应用实践。该实践为打破工业园区“高耗能、高排放、高依赖”困局提供了可复制、能普及的范本,体现出“因地制宜、系统集成、多方协同”的转型智慧。

俞自涛在调研座谈会上发言

杭州市钱塘区医药港汇聚了15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的产业高地(包括默沙东、雅培等7家全球十大药企),生物医药产业连续性生产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高,洁净车间的恒温恒湿环境维持产生了刚性用电负荷,如何在保障高质量供能的同时解决低碳发展难题,在全国同类工业园区里展现出典型性。面对上述困境,钱塘区创新性地将分布式能源站作为载体,搭建起“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体系。已建成运行的4座分布式能源站,集中供能产能为135MW,可覆盖约100万平方米的产业建筑,未来规划中的“一网六站”供能格局形成之后,集中供能产能可达200MW,覆盖区域产业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通过综合匹配热电蒸汽梯级利用技术、光伏集中消纳机制、谷电蓄冷储电策略、热泵余热回收与智慧运维技术等,实现了能源系统从“被动适应”过渡到“主动调控”。得益于综合能源体系的构建,区域内企业空调系统的初始投资降低了50%,综合用能花费下降了10%;一年节省电量达2000万度,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予了绿色新动力。

俞教授将这一实践模式凝练为在系统工程优化施策框架下,通过综合调控多方协同的转型路径,提出了兼顾区域特点与产业需求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立足区域能源禀赋的技术适配是首要前提,采用“适应需求、就地消纳”的技术选择逻辑,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并深度开发工业余热资源发展分布式光伏和热泵,避免盲目采用不适配技术引发的资源浪费。紧贴产业用能特性的模式创新是核心支撑,创新设计了“热电蒸汽梯级利用”模式,开发了“智慧负荷调度系统”,消除了传统“一刀切”带来的设计偏差。保障用能安全的系统设计是底线思维,凭借“分布式能源站+电网”双轨供能模式,分布式能源站充当“保底电源”,谷电蓄冷储电系统储能可保障4小时应急供能,智慧运维平台实时监测预警。兼顾经济性的收益平衡是长效保障,借助综合能源系统的“能源共享”机制降低边际成本,借助“峰谷价差、精准调度”赢得获利空间,助力低碳转型从“成本负担”转为“价值创造”。

对于后续如何复制推广这一模式,俞教授提炼了四点经验启示。一是面对能源禀赋不同的区域,关键在于建立起“资源-技术-产业”的匹配评估体系,避免技术选择与应用场景脱节。二是从产业需求适配角度出发开展差异化设计,高耗能园区应侧重能效提升与余热回收,高科技园区需着重强化供电可靠性与柔性调节。三是政策机制创新是转型的重要推手,园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降低企业初期投入,建立能源服务公司承担系统运维,完善碳交易与绿电认购机制形成激励,破解转型中的资金与技术瓶颈。四是数字化赋能是效率提升的关键,医药港能碳管理平台证明,凭借实时监测、智能分析与精准调控,可促使综合能源系统效率提升15%~20%,未来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深入运用,还将迈向“全息感知+智慧决策”的新阶段。

杭州钱塘区医药港模式也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参考借鉴。下一步,振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基金“气候行动地方能力建设”项目将继续系统、深入地总结并推广这一先进经验与典型案例,全力助推浙江和全国零碳园区创建实践,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深度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